运动-休闲版权信息

投稿邮箱 :ydxxdzty@163.com

主管单位:国家体育总局

主办单位:中国体育报业总社

编辑出版:《运动-休闲》杂志社

国际标准刊号:ISSN 1006-0855

国内统一刊号:CN 11-3289/G8

期刊级别:国家级

语   言:中文

周   期: 半月刊

出 版 地:北京市

开  本: 大16开

投稿邮箱 :ydxxdzty@163.com

在线办公
联系我们

投稿邮箱 : ydxxdzty@163.com

地址 : 北京市东城区体育馆路8号《运动-休闲》杂志社

网址: 《运动-休闲》杂志社

[文学评论]中国传统文化对林徽因创作的影响

时间:2021/12/09  点击:478


       

摘? 要:林徽因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,但在文学方面也颇有造诣。由于林徽因出生在传统知识分子家庭,从小就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。虽然接受的是现代式教育,甚至出国留学,但在她的小说、散文和诗歌中,却有浓重的传统文化痕迹。

关键词:林徽因;传统文化;白描手法

作者简介:何梅芳(1968.11-),女,汉族,广西人,学士学历,副教授,主要研究方向:中国文学。

[中图分类号]:I206? [文献标识码]:A

[文章编号]:1002-2139(2021)-06-0-02

林徽因是我国民国时期著名的美女和才女,她的爱情婚姻备受关注,她和诗人徐志摩的爱情故事广为流传;和梁思成的婚姻,也因为两人对我国建筑事业的杰出贡献,而受人尊重。他们夫妇毕生都在为保护传统建筑,用现代建筑科学研究传统建筑而努力。虽然林徽因专业是建筑学,但在文学方面也有造诣,她一生留下的文学作品不多,只有几篇小说和散文,以及诗歌,但这些作品却有鲜明的个人风格。

一、林徽因的文学成就

林徽因创作的文学作品,是从诗歌开始,她的第一首詩歌《谁爱这不息的变幻》,发表在1931年4月的《诗刊》第二期上。此后又相继在《新月》、《诗刊》、《大公报》、《文学杂志》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了《那一晚》、《笑》、《山中一个夏夜》、《激昂》等诗歌。

林徽因创作的小说只有六篇,影响较大的是《九十九度中》。另外五篇是《窘》、《吉公》、《钟绿》、《文珍》和《秀秀》。

林徽因的散文数量较多,著名的有《窗子以外》、《一片阳光》、《悼志摩》等。她还创作过剧本《梅真同他们》。

林徽因流传最广的代表作是诗歌《你是人间四月天》,但这首小诗被后人曲解了。这首诗歌的创作动机是林徽因写给自己儿子梁从诫的,表达了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爱,以及对新生命的赞美。流传到今天,尽管林徽因儿子梁从诫一再强调这是自己出生后,母亲为自己创作的小诗。但很多人将它理解为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情诗。这种曲解,是因为诗歌表达具有多重性,作为一种意象,人间四月天可以代表母爱,也可以代表爱情。

除了文学创作之外,林徽因还有文艺批评、书信、翻译作品流传于世,在她为纪念徐志摩而创作的《悼志摩》、《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》等文章中,阐明了自己的文学创作观。

二、儒家思想对林徽因的影响

林徽因出生在一个传统知识分子家庭,林徽因的祖父林孝恂,是光绪年间进士,在翰林院做编修。父亲林长民才华超群,不仅擅诗文,工书画,是民国初期著名的书生逸士,他还是提倡宪政,推进民主的政客,具有先进的思想和远大抱负,是当时具备传统文化和先进思想的开明人士。

林徽因出生在这样一个传统文化与先进思想并存的家庭,从小接受的就是传统文化教育,童年时期就随着姑姑学习四书五经、诗词歌赋。然后去北京就读英国教会小学。少年时期又跟随父亲游历欧洲,回家后继续在教会中学就读,后来又赴美留学,学习美术和建筑。

传统文化对林徽因的影响,主要体现在思想道德和文学创作两方面。

儒家思想中的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思想,是我国崇尚的道德观,也是我国传统知识分子所奉行的道德观念。其中的“忧患意识”,一直体现在不同时代的诗人笔下,他们忧国忧民,关心民生。在民族危难关头能够挺身而出,为维护民族尊严而奋斗。

林徽因的文学作品中就有这样的忧患意识,林徽因的弟弟林恒于1941年作为飞行员不幸阵亡,林徽因含泪写下长诗《哭三弟恒》,“你们给的真多,都为了谁?你相信 /今后中国多少人的幸福要在 / 你的前头,比自己要紧;那不朽 /中国的历史,还需要在世上永久”,在诗歌中,林徽因一方面为弟弟年轻早夭而悲伤,但想到这是为民族而献身,认为弟弟的死是悲壮而伟大的。

另一篇诗歌《除夕看花》,因为处在抗日战争时期,除夕的景象也充满血腥和不安:“气氛中故乡失得更远些/时间倒着悬挂;/过年也不像过年,/看出灯笼在燃烧着点点血,/帘垂花下已记不起旧时热情,/旧日的话。”这首诗是对战争带来灾难的控诉,和杜甫的《石壕吏》、《新婚别》异曲同工,具有强烈的忧国情怀。

林徽因的文学作品中,除了忧国,还有“忧民”情怀,表现出对下层民众生活不易的同情。在小说《九十九度中》,林徽因描写了在炎热的夏天,生活在北京城不同的人物生活状况,这些人中有富人、少奶奶、挑夫、奶妈、黄包车夫,由于生活层次的差别,他们有的在大鱼大肉的享用,有的在烈日下挥汗如雨。还有为了生活,不情愿出嫁的阿淑。这些人物像电影镜头一样闪过,却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众生相纪录。

散文《窗子以外》,通过在书房、车子窗户以内,来看窗户以外的众生相,和窗外芸芸众生相比,林徽因生活要优越得多,但她却用悲天悯人的眼光打量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。这些人包括送煤炭、送米的伙计,奶妈的丈夫,坐在门口照看孩子并且缝补衣服的家庭妇女;在杂货店斤斤计较的家庭主妇,拉洋车的车夫。作为养尊处优的大小姐,林徽因却对这些生活和际遇不如自己的芸芸众生充满了怜悯,她没有办法让穷苦人富裕,但她却忍不住要关心这些人。这篇散文,和白居易的《秦中吟》、《卖炭翁》一样,让人读后五味杂陈。

林徽因的悲天悯人情怀,还表现在对女性的关注上。她小说中的女性都是社会下层人物,家庭主妇、丫环等人。小说《九十九度中》的阿淑有自己的追求,但最后还是屈服于生活,顺从父母之命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;《模影零篇》中有好几个丫环形象,文环不愿受少爷的凌辱跳井;文珍不愿意自己的婚姻被他人主宰,选择离家出走。话剧《梅真同他们》中的梅真也是丫环,和少爷相爱,却有情人难成眷属。林徽因对自己作品中的主人公都充满同情态度。

对国家的忧患意识,对下层人民的同情,都是儒家思想对林徽因的影响。

三、中国传统美学对林徽因创作的影响

传统美学主要体现在艺术方面,如音乐、书画、建筑等,它们和传统文化中的哲学、文学都有内在联系。传统美学对林徽因文学创作的影响,主要是绘画和建筑两方面。

(一)传统绘画对林徽因创作的影响

中国传统绘画主要绘画手法是白描,用线条在纸上勾勒,不增添色彩。尽管技法简单,却能达到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,让欣赏者通过线条来想象没有表达出来的意境,通过联想来体会作者的不言之言。

中国文学创作也将白描手法用来描写人物外貌和动作。我国古典小说《红楼梦》,《水浒》,在塑造人物时,都采用白描手法,用寥寥数句,将人物的外貌进行传神写照,或者用人物说话的语气来刻画人物。鲁迅也擅长用这种手法来表现人物性格,如孔乙己“排出九文大钱”的动作,就突出了他洋洋得意的内心;阿Q挂在嘴边的“就只当被儿子打了”,也形象地突出了他被欺负后,无力反抗,只好用“精神勝利法”自我安慰的神态。

林徽因的小说和散文,表现人物也采用了白描手法。在小说《窘》中,描写芝的外貌,突出了“健修的腿,极短的袜子,白色运动鞋”,没有直接说明芝充满青春活力,但是通过人物的外表描写,让读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芝的青春活力。

林徽因在散文《窗子以外》中,描写两个市侩女人在店里“监督伙计称秤”,“女人脸上呈红色,头发披下一缕,又用手抓上去”,就这几句白描手法,将一个市侩女人形态刻画出来。虽然读者没有听到女人和伙计说话的内容,但这些外部描写可以想象出这个女人斤斤计较的心理,已经和伙计争持很久的情景。这些心理状态,林徽因没有描述,读者完全是通过神态感受到的。

在小说《文珍》中,林徽因笔下的文珍,“一个十七岁的女孩,一根很黑的发辫,扎着大红绒绳。”“轻快地走着路”。这一段描写,将一个朴素、充满青春气息的女孩刻画得形象生动。但她后来被介绍给一个钱庄管账的男人,这男人“穿着蓝长衫,外罩一件青布马褂。脸色乌黑,看上去像四十多岁。背还有点驼,指甲长长的,两只手老筒在袖里”。

这段描写,没有对男人做出褒贬,只是客观地将自己的所见进行了描述。但读者通过这段文字,可以感受到这男人老气横秋,人物猥琐。和前面描述的文珍进行对比,就有云泥之别,俩人丝毫不般配。这段描写,也为后来文珍逃婚埋下伏笔。和这样的男人结婚,连读者都不答应。

尽管林徽因小说创作寥寥无几,因为遵循了传统艺术手法,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。她对人物形象、神态的描写,就像用线条在纸上勾勒出来的直线,曲线,蕴含的内容全靠读者自己去体会,想象。

(二)传统建筑美学对林徽因创作的影响

中国传统建筑是将几何造型、空间与环境进行了统一。在建筑过程中,将力学、美学都进行了巧妙搭配。所以中国古典建筑在结构上要求典雅、雄伟、华丽,讲究疏密搭配,有高大挺直的廊柱,也有曲折的回廊;有重叠的小楼阁,也有空旷的院落;还通过屋顶琉璃瓦色彩、廊柱的色彩搭配,给人赏心悦目之感,平面上的布局是宽松、狭窄、宽松。

林徽因在少年游学期间,就对建筑产生了浓厚兴趣,所以后来她没有从事文学创作,而是和梁思成一起先学习美术,又专攻建筑学。在她一生中,曾经有很长时间在全国各地考察不同的古建筑。她对古建筑的痴迷,也体现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,她将“建筑美”融入了自己的诗歌和小说中。

林徽因诗歌特色是讲究诗句就是结构美,这种结构美又和中国传统建筑相呼应。在她的诗歌《深夜里听到乐声》中,句式是“这一定又是你的手指/轻弹着/在这深夜,稠密的悲思”,全诗共分为五节,每一节都是三句组成,第一句九字,第二句三字,第三句九字。整体上看,就像中国建筑中的九曲回廊,错落而有规律地排列;又像进入到一座宏伟建筑,先是巍峨的厅堂,出了厅堂就是一段小径,然后又进入一间厅堂。不仅看起来有建筑之美,读起来也具有韵律美,一唱三叹,将细腻的心事委婉表现出来。

结语:

林徽因的文学作品具有含蓄、隽永的特点,虽然数量不多,却独树一帜,这都是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学形成的。

参考文献:

[1]陈新华.林徽因诗歌创作风格浅议[J].特区实践与理论,2018(06):103-108.

[2]郭丽芬.林徽因的建筑追求缘起[J].炎黄春秋,2018(01):86-93.

[3]晏晓苏.建筑与诗结缘——林徽因诗歌中的建筑意象探析[J].现代装饰(理论),2015(08):196.


本文由: 运动-休闲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,如需转载,请注明来源。

运动-休闲杂志社编辑部

2021/12/09

上一篇:[原创文学]夏尾
下一篇:[文学评论]从“诗教”到“教诗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