运动-休闲版权信息

投稿邮箱 :ydxxdzty@163.com

主管单位:国家体育总局

主办单位:中国体育报业总社

编辑出版:《运动-休闲》杂志社

国际标准刊号:ISSN 1006-0855

国内统一刊号:CN 11-3289/G8

期刊级别:国家级

语   言:中文

周   期: 半月刊

出 版 地:北京市

开  本: 大16开

投稿邮箱 :ydxxdzty@163.com

在线办公
联系我们

投稿邮箱 : ydxxdzty@163.com

地址 : 北京市东城区体育馆路8号《运动-休闲》杂志社

网址: 《运动-休闲》杂志社

[文学评论]从“诗教”到“教诗”

时间:2021/12/16  点击:451


       

摘? 要:诗教是我国独有的诗词文化传统,它在传承中华民族精神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我国系统的诗教传是从孔子开始建立统的,经过历代的变革,逐渐从“《诗》教”演变为“诗教”。本文将古代诗教文化以时代精神来进行创造性转化,探索如何将传统“诗教”变为现代“教诗”。

关键词:孔子;诗教;教诗;当代启示

作者简介:谢晓谦(1996-),女,汉族,广东惠州人,研究生,湖南理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助教,研究方向为学科教学(语文)。

[中图分类号]:I206? [文献标识码]:A

[文章编号]:1002-2139(2021)-06-0-03

“诗教”是中华民族持续时间最长久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,“诗教”的说法虽提出得比较晚,但“以诗为教”的传统却几乎始于华夏文明的萌芽时期。作为国家文教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,“诗教”发端于华夏文明的初创时期,盛行于西周,逐渐衰退于春秋战国,而孔子等先秦儒家试图复兴这种具有国家意识形态的“诗教”传统。当今教诗,几乎就是纯粹的诗歌解读,局限很大,非常狭隘。如此,研究孔子的诗教智慧就有很大的现实意义。本文将诗教文化以时代精神来进行创造性转化,探索如何将传统“诗教”变为现代“教诗”。

一、孔子“诗教”的特色

(一)兴于诗,关注“诗教”蕴含的实用价值

孔子的“诗教”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特征。春秋时期,诗是知识阶层的通用语言,是人们交流思想,诸侯国之间文化沟通的重要载体。诗在当时是外交场合及政治场合中的特别的语言表达,很多政治理想和想法的交流和传达, 都是利用“诗”这一种独特语言来进行的。孔子在《子路》篇说:“诵《诗》三百,授之以政,不达;使于四方,不能专对;虽多,亦奚以为?”孔子希望学生通过学诗,能够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,对内能够妥善处理政事,对外能够从容处理外交事务。[1]他教导学生要学以致用,善于将“诗”与日常关联起来,以便能坦然自若地应对各种交际场合。

(二)立于礼,突出君子的人格教育

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,其志向表现为“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,这体现了以君子教育为内核的整全性。一个人若要具备君子人格,首先要扩充自己的知识,明事理;然后要修养自身,管好小家;学会管好小家,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国家;而国家治理好了,天下才能太平。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。结合“诗教”的观点来看,从个体来说,孔子的目的是要培养具有仁德的君子,而君子是具备“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”这五种品行的;从家庭看,目的是要培养具有“孝悌”之心的孝子;从国家看,是要为社会培育治国安邦的人才,以恢复礼乐文化,重建“君君,臣臣,夫夫,子子”的传统社会秩序。只有完成个人的道德塑造到国家的繁荣昌盛,才能达到天下太平的夙愿。由此可知,孔子将修身、齐家视为立德的诉求,将治国、平天下作为政治诉求。而修身、齐家是治国、平天下的根基,治国、平天下则是修身、齐家的自然延伸。

(三)成于乐,强调“诗教”的美育维度

“诗教”能够激发人的情感,而诗与乐便是人的情感抒发的最好渠道。在孔子的教育理念中,他非常重视诗与乐的教授。他教学生们读唱诗歌,弹琴击磬,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本领,增长他们的审美眼光。而孔子的审美教育不仅局限于此,他还将其与道德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。他说:“人而不仁,如礼何!人而不仁,如乐何!”(《论语·八佾》)也就是说一个不讲仁义道德的人,他的礼和乐也只是徒有形式,没有意义。只有随着一个人的仁德得到不断的提高,才有成为君子甚至是圣贤的可能。这种理想的人的培养,是有赖于审美教育的。但人非生而知之者,审美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,而是要经过成人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培育。孔子用诗和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,以培育高尚的仁人君子,这体现了“诗教”的美育功能。[2]

二、今天“教诗”的现状与问题

随着时代的变迁,诗歌的教育内容越来越被人重视,“诗教”的内涵也随之发生了演变。国家教育部对中小学语文教材进行了不断的调整,加入了大量的优美诗词,并附上相关的文学常识。这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文学理论,增进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、语文素养,并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理解。虽然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诗词教育和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,但当今的“教诗”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。

(一)重工具,轻人文

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,语文教学对成绩较为看重,许多教师对应试技巧教学的关注度大于诗词原本的内容。王家新先生在谈到新诗教育时说到:“大部分中学老师在诗歌上下的功夫仍不够,他们只是在那里應付,并往往流于简单化和走过场。”[3]诗词教学只着重于内容解读、疏通词句、答题技巧等工具性知识,却忽视了诗词本身所要传达的内涵和情感教育,轻视人文教育,无法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。

(二)诗性思维开发的缺失

关于诗教可以开发思维、启发智慧的说法,在孔子的“《诗》教”中没有明确指出,但他却尤其注重《诗》在生活中特别是在外交场合中的灵活运用,这也许就是一种培养诗性思维的开端。而诗性思维的主要特点是用丰富的想象力凭直觉进行创造新概念,开辟新思路。中华诗教委员会主任杨叔子先生说到:“中华诗词以其超常而不俗的想象、新奇而巧妙的构思启迪读者,开拓人们的思维,呼唤着人们的创新意识。”[4]他还列举了我国许多近现代科学家都与诗词有缘,这种思维打通了科学和艺术的壁垒,对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奠定了一定的基础。

如今在功利化的教学模式下,老师教诗的要求往往只着眼于学生对诗歌字面的理解,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容易弄懂诗歌,通常是先解释下重点字词的意思,再一句一句地翻译成现代文,最后再总结诗歌的思想情感,这样下来,很快就能完成所谓的“学习任务”。众所周知,诗歌学习最重要的是有品味,而教诗缺少了“品”这个环节,学生所学到的东西,就如同当今的快餐食品,即使快,却没有营养。而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意境,老师时常以图片的方式将古诗当中描绘的情景展现出来,但这种方式,就把诗歌无限丰富的内容变得固定单一了。这样的做法不但破坏了学生的想象力,由此造成了学生的定势思维,而且也使得学生无法感受到诗歌所蕴含的真正的美。诗歌是作者思想情感的集中体现,如果想要学生去体会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美,就要教导学生去理解作者的情感,而要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,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诗性思维。[5]

(三)学生主体性发挥不足

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占据着主导地位,这是毋庸置疑的。但如今在诗歌教学的课堂上,逐渐出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取代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的现象。目前,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,一些老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,老师讲、学生听,没有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,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,导致学习效率低下,探究能力薄弱。当今的“填鸭式”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,无法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,由此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很容易出现偏差。首先,不利于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培养,学生难以形成独立的思想和人格,并且容易盲目的接受他人的思想。其次,缺乏创造性,学生无法对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,也难以将学到的知识灵活的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,不能充分的展开想象和联想。同时,能动性缺失,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“满堂灌”的教学知识,却无法主动、自觉地探索知识,体验知识获取的过程。

三、孔子诗教智慧的当代启示及实施策略

孔子的诗教观与教育思想扬名后世,并且对语文诗歌教学也有很大的启发。当今“教诗”是对中国传统“诗教”的继承,钱理群先生在《呼唤诗歌传统的回归》一文中有说到:“诗歌教学不仅适合儿童的天性,而且在保护和培养儿童的自由想象方面也起着特殊的作用。同时也说到儿童的精神自由的保护和培养是生命中最伟大的事情。这不仅对儿童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,而且对民族精神的发展也非常重要。”[6]但无论是广义的诗教传统还是狭义的诗歌教学,它们都在中华民族的教育传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。我们也要解决好继承与创造之间的关系,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,也要将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发展。

(一)当代诗教的创新策略

1.以学生情感体验为中心的吟咏教学

不论是以前或是现在,诗歌教学都应以学生为中心。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感受,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,不将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尺度,不对学生的成绩轻易下定论,也不把发展智力作为学生要达到的唯一要求。诗歌教学要避免以往应试 教育的弊端,因为诗词蕴含着大量的人文素养资源,在教学中将其蕴含的人文性一一挖掘,便能丰富诗歌教学内容,由此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,促进学生全面发展。

教师可以吸收传统诗教的精华来进行教学,例如吟诵。吟诵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效的切入点,将吟诵与中学语文教学相结合,能使学生更好地领会古代诗歌的内涵。诗歌涉及许多语言学知识,比较晦涩难懂,学生对诗歌的学习也会产生一定的障碍,进行吟诵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听觉上受到冲击,加强对诗歌平仄、音调、押韵等的敏感度,以此让教师对之后的讲解做好充分的铺垫。同时,教师也可以利用当代心理学理论来进行创新教学,让学生在诵读中体味诗句,在吟诵中领悟诗韵,在情境中感悟诗情,由此让学生体会诗词中的美。

2.现代语文教学设计——“兴、观、群、怨”

《论语.阳货》篇中的“兴、观、群、怨”对诗歌的价值和功能做出了高度的评价,而我们可将这一过程解释为:“兴”——创设情景,启迪思想,促进联系。“观”——领悟观察。通过学诗可以提高洞察力,认知力。由于“诗”是“志之所之”,因此时政得失、风俗民情以及民心向背,都可以凭借其而得知;观察事物的能力也可以借此而培养。“群”——合群交流。通过文学达到上下和悦、团结协作的目的,提高和睦相处的能力。同时,诗歌在沟通大众情思、培养合群性以及互相启发的作用上,是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。“怨”——合乎礼仪,有节有度。当遭遇挫折,有志难申,或是时局动荡、社会不安时,“诗”可以抚平人的愤恨之情,使之怨而不失于仁,恨而不失于礼。

通过对孔子“兴、观、群、怨”诗教观中的教育内容的思考,我们可以发现,“兴、观、群、怨”诗教观所体现的教学过程正是现代语文诗歌教学的过程。这个过程可分为:创设情景——观察领悟——合群交流——怨说得体。[7]这四者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,构成了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,可谓是环环相扣。例如在设计《兰亭集序》的教學方案时,可首先营造大自然的情景,让学生阅读文本,深入文章,再通过群体交流分析文章,最后合理表达作者由喜转悲的情感变化。这样的诗歌教学能够陶冶、感染学生,关注到学生的情感意志,由此启发学生的情志,促使学生由一种外在的力量转化为内在的自觉追求。

3.改进教学方法,增强学习兴趣

为了提高学生鉴赏、体味、感悟诗词的能力,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。不再拘泥于应试教育的模式,以死记硬背为首要的讲授体例。例如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诗词的改写与创作,注意在立意和意境方面进行创新;组织诗词大会、开办诗词讲学班、举行朗诵比赛等活动,提高学生对诗词的敏感度与创造力,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创新。另外,教师要善于利用诗词来开发学生的想象力,进行诗词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。当学生有问题与想法时,教师要积极作出回应,且不能一味地灌输“标准答案”,因为学生悟出一分,也比教师灌输给他十分强。

注释:

[1]张天明.人文主义教育标准下的孔子“诗教”之解读[J].天中学刊,2006:132-134.

[2]周满江.从诗教与乐教看孔子的美育思想[J].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(综合版),1994(03):1-7.

[3]孙雅妮.浅论传统诗教对高中语文诗词教学的启示[J].长春师范大学学报,2016:185-186.

[4]葛景春.从古代诗教到当代诗教——诗教源流及其发展[J].中原文化研究,2015,3(02):102-108.

[5]高靖.浅析学生诗性思维的培养[J].现代语文(教学研究版),2017(12):110-111.

[6]钱理群.呼唤“诗教传统”归来[J].教育文汇,2005(10):18.

[7]侯莹杰.现代语文教育与孔子诗教理论及实践[J].中学语文教学参考,2016(24):6-7.

参考文献:

[1]赵新.诗与修身术——以《论语》用诗与解诗为例论孔门诗教的旨趣与意义[J].孔子研究,2009(06):39-47.

[2]钱理群.呼唤“诗教传统”归来[J].教育文汇,2005(10):18.

[3]杨伯峻.论语译注[M].北京:中华书局,2012:15-294.

[4]李学勤.《十三经注疏·论语注疏》卷一六[M],北 京:北京大学出版社,2001.

[5]葛景春.从古代诗教到当代诗教——诗教源流及其发展[J].中原文化研究,2015,3(02):102-108.

[6]高靖.浅析学生诗性思维的培养[J].现代语文(教学研究版),2017(12):110-111.

[7]鲁金华.诗教:孔子的价值取向与教学方法[J].华中科技大学学报,2003,(3).

[8]蓝冰.试论“诗教”传统的继承与演变——兼论“诗教”传统的当下意义[J].辽宁师范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 2009,32(04):68-72.


本文由: 运动-休闲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,如需转载,请注明来源。

运动-休闲杂志社编辑部

2021/12/16

上一篇:[文学评论]中国传统文化对林徽因创作的影响
下一篇:[文学评论]探究《文心雕龙》的文学美学思想